健全城中村網格化管理 增強保障互動暖民心

截至1月4日12時,西安城中村住戶共確診274例,涉及39個村,出現了東凹里村、沙井村、南小張村等城中村多個聚集性暴發點,其中潘家莊村確診病例達100例。1月2日,陜西省委書記劉國中在調度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城中村情況復雜、基礎薄弱,疫情傳播風險大,是當前疫情防控總攻的重點難點所在,應把城中村疫情防控作為重中之重抓實抓好。為確保防疫總攻任務的順利完成,應進一步優化健全城中村防疫工作機制,做到控在格中,連在網中,供在村中,暖在心中。

一、健全網格化管理機制,做到防控心中有數

城中村外來租戶摻雜、人員流動頻繁、結構復雜,摸底排查量大面寬,需要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管理機制,確保無盲區、無死角、無遺漏。第一,綜合考慮各級別密接人員、普通人員居住分布情況及超市、菜市場等人員易密集場所分布情況等因素合理劃定城中村內部各片區風險等級,不只是以街巷、戶數等“物理單位”為網格劃分依據,而根據各片區防疫風險等級靈活設置網格規模。第二,建立由“下沉機關干部+社區干部+社區精英+租戶黨員代表+志愿者”混編組成的網格員隊伍,綜合考慮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業務重點、人員數量、居住分布等因素,統籌安排下沉干部的組合方式和分配區域,同時明確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統一協調部署本社區網格管理工作,并充分利用下沉干部的專業優勢、社區精英的動員優勢、志愿者的行動優勢,發揮集體行動的合力。第三,明確以任務為導向的網格責任落實機制,將人員摸排、核酸檢測、健康檢測、物資供應等任務落實到每一名網格員,確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

二、加快網絡化流程再造,做到行動環環相扣

當前,因城中村風險較大、日常防疫行動較為復雜,因此,需要對常態管理與應急處置工作流程進行網絡化再造,編密織牢疫情防控行動網絡,確保各項環節有條不紊、環環相扣。第一,再造全員核酸檢測流程,按照國務院發布的《全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組織實施指南(第二版)》要求,每1000-1500人設置一個采樣點,500-1000人設置一個采樣臺,一個采樣臺應包含1名采樣人員、1名信息采集員以及若干志愿者等相關工作人員及相關必要物資,并合理安排采樣人員輪替,原則上每2-4小時輪崗休息1次。此外,應充分考慮網格風險等級與居民規模、健康碼顏色等因素,科學設置采樣時間段、采樣點分布、居民行動路線、志愿者疏導點分布等環節,提高檢測效率。第二,再造日常街面消殺流程,精細部署消殺頻率、時段、負責人、消毒工具等,對城中村內的主次干道、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垃圾箱等重點區域,進行定期殺毒消菌,確保消毒防疫工作全覆蓋、無縫隙。第三,再造應急隔離處置流程,市級部門統籌安排各城中村隔離點位置,提前部署隔離轉運車輛調度、密接人員行動路線劃定、隔離房間分配等環節,做到房等人、車等人。

三、加強精細化物資保障,做到生活平穩有序

精細化的物資供應是保障居民生活平穩有序的關鍵,也是其他各項防疫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第一,建立“居民點單、網格接單、支部派單、黨員送單”的物資保障工作機制,網格員通過微信群、敲門行動等及時接收群眾需求,社區支部統一安排采購供應,并由租戶黨員代表以無接觸的方式,把物資送到群眾家門口,通過“多跑腿”換來“少抱怨”。第二,優化臨時救助辦理機制,對因疫情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群眾,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簡化程序,落實好“先行救助”政策,建立臺賬,根據實際困難,采取發放現金或生活物資的方式,直接給予臨時救助。

四、做好互動化宣傳動員,做到社區溫暖互助

城中村住戶多為外來人員,鄰里多為“陌生”關系,缺乏歸屬感與認同感,容易產生恐懼與消極心理,因此,應做好互動化的宣傳動員工作,強化社區信任,共享社區溫情。第一,通過播放宣傳音頻、懸掛宣傳條幅、微信群發送、流動小喇叭等方式,及時通報當前社區疫情防控現狀與政策,提前一天通報次日防疫工作安排,確保人人全面知曉、人人準確理解。第二,暢通居民訴求表達渠道,引導居民通過正規渠道反饋民聲民意,并建立及時迅速的響應機制,提前消解網絡輿論風險。第三,在此基礎上,動員租房者積極承擔公民責任義務,有序發揮青壯年自我管理服務作用,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傳遞社區溫暖。(陳澤鵬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鏈接:https://qinwen.sanqin.com/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9385296

< 上一篇

用四支隊伍推進“社會面清零”目標實現

【政協委員“疫”線履職】如何防止哄抬物價?省政協委員郭立宏建議:公開生活日用品市場價格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