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首次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項目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項目評審結果,由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郭曉輝申請的“多級孔無機氣凝膠納米復合材料的研制及性能調控”獲批立項,該項目是西北大學首次獲批該類別項目,也是西北大學2021年獲批的第二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該項目是由西北大學聯合西北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依托“合成與天然功能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陜西省物理無機重點實驗室”“陜西省電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陜西省高分子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等6個科技創新基地,與比利時那幕爾大學合作,開展的“多級孔無機氣凝膠納米復合材料的研制及性能調控”研究。

化石能源過度使用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危機,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發展,實現能源的清潔利用迫在眉睫。而風能、光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又依賴綠色高效儲能技術的突破,因此,發展可循環使用、綠色低污染的新型能量儲存和轉化技術,是間歇性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中之重。開發相應的高效儲能和能量轉化電極材料,并系統研究材料結構和性能之間的構效關聯,是實現能量高效綠色存儲和轉化的關鍵。多級孔無機氣凝膠納米復合材料在新型鋰離子電池和電催化產氫技術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展示了其巨大的技術優勢和市場應用前景。

團隊以服務綠色能源開發利用為目標,發揮項目研究團隊在多級孔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調控及其在能量儲存和轉化方面的研究優勢,開展多級孔無機氣凝膠狀復合納米材料的研究,并將其應用到可再生能源能量儲存和轉化上,實現其效能的最大化,為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材料來源,為發展基于高性能材料的新能源汽車提供方案,進一步服務“雙碳”目標。

郭曉輝,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技大學博士,先后在復旦大學、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低維納米結構功能材料的合成以及在電化學儲能,電催化合成應用以及新型納米雜化材料的開發,在多孔納米材料用于電化學能量儲存及轉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參與區域創新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Small, Adv. Sci, Adv. Funct. Mater, J. Mater. Chem. A, Chem. Commun, J. Power. Sources等國際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60多篇,論文它引3000多次,單篇最高引用666次,曾獲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四);授權發明專利3件;入選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陜西省青年科技獎和陜西省青年科技標兵。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項目: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世界各國既要共享科技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也要共同攜手應對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的挑戰。中國政府秉持互利共贏的理念,通過支持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開展共同資助聯合研發、推動科技人員交流和合作示范、鼓勵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鼓勵大型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等方式,與有關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專項按照同發達國家、周邊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等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不同特點分別細化任務部署。支持我國與相關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簽署的有關政府間協議框架下開展的各類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項目,項目任務涉及政府間科技合作層面共同關注的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以及通過科技創新合作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的有關問題等。

截止2020年底,我國已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4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定,參與了涉及科技的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與50多個國家有聯合資助協議。每年發布兩批指南:上半年3-4月發布,下半年9-10月發布,每批次約10-20個國家。

原文鏈接:https://3g.k.sohu.com/t/n571360259?serialId=44abecd2cd4b193b6a15767a48c9ccb4&showType=&sf_a=weixin

< 上一篇

英國學者翻譯陜西文學:讓更多人“走進”中國,了解陜西

甲醛單分子光解中的”漫游”機理獲解析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