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召開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研討會



西北大學召開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研討會 西北大學供圖

9月22日,西北大學召開“碳中和愿景下的高校使命:西北大學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研討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國偉,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常江出席會議。

本次研討會旨在整合西北大學校內資源,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優勢,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在基礎理論、工程技術和政策管理等方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凝練科研攻關方向,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夯實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人才團隊基礎,打造西部地區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更好地服務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服務地方及國家綠色低碳發展需求,為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張國偉在致辭中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貫徹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主動應對國際形勢,多學科交叉凝聚力量等三個方面闡述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重要意義。他期望,西北大學力爭在CCUS等碳中和技術領域形成高水平的綜合團隊,在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中發出西大聲音,貢獻西大智慧,提出西大方案。

常江作了題為“碳中和道路的西大實踐”的主題報告。他指出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科技實踐是西北大學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契機;將以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為平臺,探索打造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和交叉創新學院的有效路徑。他還梳理該校從CCS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到CCUS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再到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科創中心和全國第一所培養碳中和領域復合型人才的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長達18年的奮斗歷程。

在大會報告環節,國家碳氫資源清潔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主任馬曉迅作主題報告,他介紹了國內外化石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的排放現狀、國內外碳中和目標、碳中和的技術、碳氫資源的來源及其清潔利用以及西北大學二氧化碳捕集/轉化利用研究與技術開發狀況等。

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勁風從減排技術的方法出發,分析碳達峰、碳中和的現有技術路徑,及國家正在構建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結合陜西的能源結構特點與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分析陜西碳達峰、碳中和面臨的難題和建議的優化路徑,以及西北大學各學科在陜西應該承擔的角色。最后結合國際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地學類轉型,給出西北大學地學領域碳中和創新行動建議。

陜西省能源化工研究院院長陳曦介紹了如何用工程化的手段掌控和駕馭碳循環,通過多源、全頻段出口的按需捕集,結合多路徑、分濃度綜合利用,實現封閉式碳循環,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提出將分布式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緊密結合起來。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努力爭取碳中和的同時,以創新鏈驅動產業鏈,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賽道。

在專題報告環節,30位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師從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地熱能開發、生物質利用、氫能、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溫室氣體核算、“雙碳”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轉型政策創新、碳中和知識產權解決方案、碳市場、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綠色智能制造等相關方向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原文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9/465756.shtm

< 上一篇

Northwest University hosts award ceremony for intl translation competition

第九屆海倫·斯諾翻譯獎競賽頒獎儀式在西北大學舉辦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