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基金項目資助數創歷史新高,重點項目資助數與歷史最好成績持平。
按資助項目所在科學部統計,西北大學在地球科學部共有46項項目獲得資助,在化學科學部、生命科學部獲得20項及以上資助。在地球科學部、數理科學部、化學科學部、管理科學部、生命科學部獲得了較高的資助率。
優秀青年基金介紹
超分子水相分子識別項目
化材學院曹利平教授申請的“超分子水相分子識別”項目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總經費200萬元。近年來,曹利平教授課題組針對當前生物分子識別準確性差、手性信息響應缺失等難點和瓶頸問題,通過開發水溶性大環超分子人工體系,系統開展了生物分子識別與手性響應機制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研究,實現了氨基酸、核苷、多肽、蛋白質以及DNA等生物分子的選擇性識別與手性信號響應,為生物分子檢測與監測機制研究建立了人工仿生的分子平臺,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進展:針對生物分子的結構特點,通過尺寸控制合成策略,實現水溶性功能大環的高效定向合成;提出自適應手性響應機理,豐富了大環識別機理的研究,實現了生物小分子的多重信號響應識別;發展“漁網識別”的策略,拓展自適應手性識別對生物大分子的手性響應與檢測。
重點項目介紹
單礦物多元同位素原位微區聯測技術開發
及其礦床學研究應用重點項目
由地質學系袁洪林教授團隊負責,項目直接經費288萬元。微束分析技術可以獲得單礦物微區的同位素信息,為多期次復雜成礦過程中,不同硫化物微米區域的多種同位素耦合的地球化學信息的準確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解決手段。硫化物等礦物中的金屬穩定同位素Li-Fe-Cu-Zn-Mo和S-Pb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激光原位微區分析可區分不同期次流體活動在單一硫化物中留下的地化信息,能夠避開礦物包裹體等對整體分析的影響,獲得精細的同位素組成和元素含量信息,對研究成礦物質來源,成礦流體演化和成礦作用過程意義具有重要示蹤作用,多元同位素聯合可有效避免采用單個同位素示蹤的多解性,可對成礦作用過程進行全面的指示。本項目擬開發礦床硫化物多種金屬穩定同位素與S、Pb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激光原位微區分析技術,探索硫化物微區原位多元同位素聯合示蹤成礦物質來源和成礦體系物理化學條件的潛力,深化成礦過程同位素分餾機理的認識,促進和發展礦床成礦理論。
滇東寒武紀生物演化、化石埋藏與古環境
重建探索重點項目
由地質學系劉建妮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合作開展,項目直接經費292萬元。我國滇東寒武系沉積地層出露良好,界線清晰,保存了舉世聞名的寒武紀化石庫(梅樹村動物群、澄江及關山生物群),是研究寒武紀大爆發時期生命起源及其與環境的協同演化關系的得天獨厚的地區。本項目針對早期生命演化中的重要科學前沿問題,圍繞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這一學術界永遠的核心命題,以滇東作為核心研究區域,憑借其地層及化石的雙重優勢,以梅樹村生物群、澄江生物群和關山生物群為主要研究對象,將生物演化、化石埋藏和沉積環境三者結合起來,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期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展開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寒武紀大爆發期間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機制。
從大陸火山巖視角了解深部地幔化學儲庫的屬性
重點項目
由地質學系陳立輝教授團隊與來自南京大學、河海大學的青年學者合作開展,項目直接經費290萬元。地球深部物質組成一直是人類關注和探索的科技前沿。對于深部地幔化學儲庫的揭示,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幔源巖漿作用的成因、關鍵物質的循環過程以及地球不同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等科學問題。洋島玄武巖的同位素組成表明深部地幔在化學上是高度不均一的,存在EM1、EM2和HIMU等儲庫。現有地球化學證據支持EM1、EM2、HIMU皆起源于再循環地殼物質。因此,進一步了解這些地幔端元的屬性是探討殼-幔物質循環和地球深部過程的關鍵環節。然而,作為地幔柱在較薄的大洋巖石圈下熔融的產物,洋島玄武巖是地幔較高程度熔融的結果,端元組分的信號被稀釋,這給約束端元組分的屬性增加了難度。大陸巖石圈普遍比大洋巖石圈厚,大陸幔源火山巖的熔融程度普遍較低,從而有利于保存富集端元的化學信號。本項目擬以我國東北地區松遼盆地西北側的新生代火山巖組合(鉀質玄武巖、高鎂安山巖和鈉質玄武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南太平洋對應的代表性洋島玄武巖為參照,以殼-幔間豐度差異顯著的元素K和Ba的穩定同位素為突破口,結合針對性的巖石學填圖、熔體包裹體的化學成分以及惰性氣體同位素,對富集型端元的屬性進行深度解讀。
變暖背景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山地冰川
及其融水徑流變化研究重點項目
由城環學院王寧練教授團隊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陜西理工大學合作開展,項目直接經費299萬元。該項目是城環學院主持承擔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水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的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冰川融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大流域出山徑流的主要補給來源。隨著未來氣候的進一步變暖,各流域冰川的變化情況以及融水徑流峰值的出現時間(即拐點出現時間)問題,是目前國際冰凍圈科學研究領域最為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也是流域水資源管理與規劃部門的重大需求。本項目將針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河西內流區、柴達木盆地內流區、吐哈盆地內流區、塔里木河流域、準噶爾內流區、伊犁河流域、錫爾河流域、阿姆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冰川及其所在的高山區域,通過野外觀測、遙感、大數據和模型模擬手段,在制備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流域山地冰川作用區高時空分辨率氣象數據集的基礎上,開展各流域冰川及其融水徑流的變化研究,旨在揭示冰川及其融水徑流變化空間異質性的原因與機制,明確未來1.5℃和2.0℃升溫情景下到本世紀末各流域山區氣候、冰川及其融水徑流的變化情況,并識別出各流域冰川融水徑流峰值出現的時間。這些預期研究結果,對下游綠洲地區未來水資源的合理規劃、利用與管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防范氣候變化引起的水資源安全風險提供科學支撐,服務綠色絲綢之路建設。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更是西北大學“雙一流”建設的關鍵年,為做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項工作,西北大學持續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通過“登峰計劃”“紫藤計劃”等培育科研新動能;通過“楊鐘健講座”“創新論壇”“學術沙龍”“科學圓桌會”等學術交流活動營造良好學術氛圍,提升學術影響力;通過組織各級科管人員培訓,提升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
提升基金申請書質量,為獲得較高資助率奠定基礎
多次召開202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作推進會,總結“十三五”西北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作情況,分析短板和弱項,部署落實申報工作
邀請相關專家組織多場基金申報政策解讀會、申請書撰寫專題輔導報告
各院系結合自身學科方向積極開展申報動員、基金申報專題輔導,組織多輪校內外評審
嚴格執行“申請人—院系—學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三級形式審查工作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科技工作中處于基礎地位,是西北大學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間西北大學將緊密圍繞“四個面向”,堅持內涵式發展道路,積極探索在資源硬約束條件下的科研發展模式,認真謀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管理工作,不斷開拓申報渠道、提升申請書質量,補足我校在聯合基金、國際合作、專項項目中的短板,強化基金項目的培育和管理,促進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不斷提升西北大學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為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做出貢獻。
原文鏈接:https://news.sina.cn/gn/2021-08-27/detail-ikqcfncc5369128.d.html?from=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