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反復強調“以史為鑒”。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推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與創新。在人文學科領域突破西方的話語權與話語體系,是為了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因此,構建中國特色人文學科話語體系,不應該關起門來獨創一套“自說自話”的話語體系,而是在符合學術研究之基本規范的基礎上,構建出讓全世界的學術同行心悅誠服地認可與接受的話語體系。只有構建出這樣的話語體系,才可以真正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對于學術研究而言,話語權本質上是一個學科之“問題域”的定義權。任何一門學科之“問題域”的形成,大體上等同于這門學科之范式的形成。所以,學術研究話語權的形成,不可否認有意識形態的因素,但更基本的是這門學科的學術共同體所堅守的學術傳統。當我們感受到在西方學術圈子里面缺少話語權的時候,很多情形下是因為我們考慮的問題,并不是這個圈子的“問題域”定義的問題。
話語體系的構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相應學科的學術體系的構建。而學術體系的核心就是學科的“問題域”。因此,在當下的人文學科領域,為了建設與創新我們的話語體系,首先必須強化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在此基礎上增強我們對“問題域”的定義權。沒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絕不會在國際學術界有任何話語權,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的構建也就無從談起。
那么,如何構建一套有國際競爭力的話語體系?要在人文學科的原創研究上下大力氣、真功夫,戒除浮躁的學術風氣,明確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絕不是對熱點話題、當前政策的膚淺解讀。好的學術研究,不是急就章、不是東拼西湊、不是人云亦云,一定是基于解決一個深刻的問題而得出的嶄新結論,是富有啟發的、令人信服的、顛撲不破的、聞所未聞的。因此,我們的學術刊物與行政管理,除了在意識形態上把握方向之外,還應該秉持這樣的評價原則:判斷一項學術成果是否為原創研究的唯一標準,是它是否解決了一個深刻的、真的問題。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文學科話語體系,是每一個中國學者的使命與擔當。強化中國特色人文學科話語體系,一定要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對于人文學科來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一重要指示為解決民族的重大需求與高校研究之間相脫節的矛盾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有意識地將我們的學術研究、學科方向、隊伍建設,與國家戰略需求結合起來。通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選題推薦與遴選,凝聚重大問題、培養學術梯隊、塑造中國流派,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話語體系,才可以贏得全世界的認同與尊重。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gd/gd_rwxb/gd_ktsb_1681/jxfdxqdbnzczqh/202107/t20210727_5350037_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