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的輝煌歷程,展望了下一個百年的美好前景。其中,“以史為鑒”關鍵詞貫穿全文,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九個“必須”,既符合國情,反映了全國人民的愿望,也傾注了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值得深刻領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這也是對新時代中國歷史學發展的要求。歷史學者必須關注中國史學的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而要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話語體系,必須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充分汲取古今中外的優秀思想精華,形成系統、深厚的學術體系,才可能實現。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學傳統,特別是歷經孔子修《春秋》、司馬遷作《史記》后,中國歷史學逐漸成為一門成熟的學術與知識體系:“秉筆直書”的傳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傳統;“明是非”與資政的傳統。新時代中國史學的發展,需要繼承以上優秀傳統的內核,助力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話語體系。
在人類歷史的演進中,不同區域先后創造了諸多文明,但中華文明是唯一不曾中斷的。中國歷史彰顯出的這種獨特性絕非偶然,關鍵在于頑強文化生命力所賦予的必然性使然,這昭示出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與貢獻。探究中國歷史的演進規律,從中挖掘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關鍵要素,不僅學術價值重大,而且對總結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傳統基因之所在,進而發揚光大以樹立民族自信心,同樣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史籍對歷代王朝演變的記錄,固然主要在于人物、事件與典章制度等,但其間卻貫穿有一條愛國主義主線,已成為中國史學的一項傳統。歷史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對于培養大眾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及人生觀都頗有裨益。事實上,歷史上的愛國傳統從來都是激發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的重要精神源泉。當今要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話語體系,中國歷史中具有可貴精神價值的愛國主義傳統,理應發揮重要的作用,從而體現出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以增強國民的愛國意識。
人類對歷史經驗與現實關系的思考,是歷史學存在的重要原因。歷史既為現實提供了一面不可多得的明鏡,又有助于深刻理解未來的發展趨勢。因而,總結中國歷史演進中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不僅可以使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更加清醒、堅定,同時對于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可提供有益的啟示。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gd/gd_rwxb/gd_ktsb_1681/jxfdxqdbnzczqh/202107/t20210727_5350037_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