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九個“必須”指引“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方向。其中,“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經濟理論界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百年經濟思想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為此,經濟學界要加強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思想研究。
黨的百年經濟思想始終貫穿一條主線,即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人民富裕、民族復興之路。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圍繞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主線,黨的經濟思想形成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建立政權基礎階段的經濟理論(1921.7—1949.9)。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黨帶領人民建立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在這一階段,黨探索形成了土地革命思想、根據地經濟建設思想、邊區經濟建設思想和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
第二階段: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建立制度基礎階段的經濟理論(1949.10—1978.11)。這一階段是黨的經濟思想的重要發展時期,黨對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開展了初步探索,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思想、按勞分配思想、農業經濟管理思想、城鄉經濟關系思想、區域平衡發展思想等。
第三階段: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建立體制基礎階段的經濟理論(1978.12—2012.10)。這一階段,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探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題,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形成了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第四階段:新時代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階段的經濟理論(2012.11至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中心任務是帶領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圍繞這一中心任務,黨的經濟理論在強國富民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豐富與發展,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前三個階段是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實現奠定基礎的階段,第四階段是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階段。經過四個階段的發展,黨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經濟體制、企業生產經營、農業經營管理、產業發展、城鄉經濟關系、區域發展、經濟運行、發展方式、生態文明、對外經濟等方面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經濟理論。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gd/gd_rwxb/gd_ktsb_1681/jxfdxqdbnzczqh/202107/t20210727_5350037_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