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天山到阿爾泰,他們發現千年葬俗的跨國傳播

在俄羅斯阿爾泰的深山之中,一群人正經歷著與眾不同的野外生活:日常飲水取自附近的冰河融水,三餐是簡單的蕎麥飯、通心粉和黑面包,洗澡則需要鼓足勇氣跳進刺骨的山澗……

這不是戶外愛好者的探險之旅,而是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與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聯合考古隊的日常。近日,這支聯合考古隊在俄羅斯阿爾泰邊疆區克拉斯諾曉科沃區奇列塔村墓群順利完成年度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他們發現了一種與中國北方葬俗高度相似的“頭蹄葬”,這為研究古代歐亞草原文明交流提供了重要線索。

22D04?e=.jpg

聯合考古隊在俄羅斯阿爾泰考古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帶著學術問題去考古

阿爾泰山橫跨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四國,是草原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阿爾泰山同時位于歐亞大陸的中部,歐亞草原的中心,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至少從距今5000年起,東西方的考古學文化就在此交匯?!拔覀兇舜慰脊畔胍芯吭缙阼F器時代的阿爾泰山和中國其他區域,特別是東天山之間的關系。”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講師牧金山介紹。

長遠來看,研究阿爾泰山和東天山早期鐵器時代遺存的關系可以深化兩大領域的認識。首先是月氏的考古學研究,西北大學在東天山地區連續進行了20余年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考古資料,以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為代表的學術團隊初步確認,公元前5世紀至前2世紀期間分布于東天山地區的游牧文化遺存很可能就是《史記》《漢書》等文獻中記載的月氏遺存。與此同時,不少蘇聯、俄羅斯學者認為早期鐵器時代阿爾泰山的巴澤雷克文化是月氏遺存。

“所以我們現在想要弄清楚的是東天山和阿爾泰山在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遺存之間關系,他們到底是人群的直接遷徙、物質遺存的傳播還是觀念的擴散?!蹦两鹕浇忉尩?。

第二個則是阿爾泰山-天山區域在中華文明形成、發展中的作用。中華文明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一直通過絲綢之路和外界溝通,也是通過絲綢之路,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和文化不斷進入中國,被中華文明吸收融匯,成為中華文明有機體的一部分。

“阿爾泰山和天山是草原絲綢之路和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的必經區域。這一區域在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通過這一區域,中華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進行了怎樣的交流互鑒?我們希望通過與阿爾泰國立大學的考古合作,深化對這些問題的認識?!蹦两鹕竭M一步解釋說。

A6A6?e=.jpg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與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聯合考古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記者了解到,今年已經是西北大學和阿爾泰國立大學進行聯合考古工作的第二年。去年,雙方就巴澤雷克文化墓葬為主題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今年則是調查和發掘同時進行。

偶然發現“頭蹄葬”

此次聯合考古工作期間,考古隊系統發掘了4座墓葬,其中3座屬于早期鐵器時代(約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分別歸屬于巴澤雷克文化、卡拉-科賓類型和尕爾干塔類型;另一座則屬于中世紀的斯羅斯特金文化。

“這也反映了阿爾泰山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強盛?!蹦两鹕浇榻B,其中墓葬規模最大的屬于巴澤雷克文化,該文化在早期鐵器時代不斷向外遷徙擴張,對周邊地區有很強的影響力,它可能直接溝通起了古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

此次發掘,令國內學者關注的則是卡拉-科賓類型和尕爾干塔類型墓葬,盡管二者在阿爾泰地區均非主流文化類型,但與中國相似的葬俗讓研究者感到興奮。其中,卡拉-科賓類型墓葬流行石棺葬具,其特點可能與中國新疆地區的石棺葬存在關聯,“因為新疆地區同時期有大量的石棺葬。”牧金山補充道。

尕爾干塔類型墓葬即國內學界所熟知的“頭蹄葬”。“剛開始我們都以為那塊區域是個空的,從地表來看,墓葬規模很小,我們甚至以為是小的祭祀遺存。”牧金山回憶,等大家把其他墓葬發掘完了,才抽調人手清理小墓葬,可當大家看到馬頭、羊頭等遺骸時,才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C68E?e=.jpg

考古人員發現“頭蹄葬”。受訪者供圖

“頭蹄葬”最顯著的特點是在墓室或墓坑中,只隨葬動物的頭部和蹄骨(有時也連著皮),而舍棄了動物的軀干、內臟和大部分肉,來象征性地代表一整只動物,供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或使用。

“這種葬俗在中國北方的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地區十分流行,且中國北方的同類習俗年代更早?!蹦两鹕椒Q,早期阿爾泰山跟中國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有物品的直接交換,也有人群的遷徙。團隊推測這是受到古代中國文化的影響。

“也就是說阿爾泰和中國北方之間在早期鐵器時代交流溝通,有一個途徑是通過卡拉-科賓類型和尕爾干塔類型人群的遷徙實現的?!蹦两鹕秸f。

難忘的異國考古經歷

對于第一次走出國門的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鞠欣龍來說,這段異國考古經歷既充滿驚喜又飽含艱辛?!皠偟弥@一消息的時候確實很激動,有機會出國學習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但當我們到了考古現場才發現,這與國內考古挖掘完全不同?!本闲例埢貞?,聯合考古隊在古墓葬附近的無人區搭建帳篷,在沒水沒電的環境中持續工作了18天。

8B88C?e=.jpg

聯合考古隊成員前往考古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因為考古發掘的現場距離市區較遠,團隊成員平時的吃飯、洗澡用水都靠冰雪融化形成的河流解決?!俺缘米疃嗟氖枪揞^和黑面包,到最后大家都饞的不行了。”鞠欣龍告訴《中國科學報》,讓隊員最難忘的還是洗澡,盡管他們已經挑選了一天中溫度最高的時間下河,但刺骨的冷水還是讓人難以忍受。

A7D9?e=.jpg

聯合考古隊成員正在工作。受訪者供圖

在工作期間,中俄兩國考古隊員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學術友誼?!拔覀儗λ械陌l掘遺跡都進行了三維建模,這一方法雖然在國內已經習已為常,但在俄羅斯還處于新興階段,這項技術也在相互的合作中被對方所吸納。”牧金山回憶。

工作之余,兩國隊員的日?;痈蔀榛囊爸械臏嘏洃洝!拔覀兛偸欠窒碜约簬У綘I地的茶葉、榨菜、老干媽辣醬,俄方隊員則拿出珍藏的泡面、水果罐頭、蛋糕等食物,在艱苦的環境下大家互幫互助,留下難忘記憶。”鞠欣龍感慨道。

俄方領隊、阿爾泰國立大學教授彼得·康斯坦丁諾維奇也對雙方的合作表示欣慰。"此前,在阿爾泰巴澤雷克文化貴族墓中出土了中國銅鏡、絲綢和漆器,說明早期鐵器時代阿爾泰游牧社會可能穩定的從中國進口‘奢侈品’。今年與西北大學合作發掘的四座游牧墓葬,證實了公元前5-3世紀內亞游牧民族頻繁的跨區域交流。明年我們將繼續合作發掘巴澤雷克文化貴族墓,進一步探索古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彼得·康斯坦丁諾維奇介紹。

“今年下半年,我們還將在阿爾泰國立大學揭牌聯合研究中心,明年計劃舉辦以阿爾泰山和天山區域為主題的國際考古學術會議?!蹦两鹕礁嬖V《中國科學報》,團隊未來會堅持“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茖W精準發掘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堅持東方視角,通過多學科結合,研究古代中國和歐亞草原之間的互動關系,高質量輸出跨國考古的“中國方案”。

原文鏈接:

https://rmtzx.sciencenet.cn/mixmedia/a/202508/17/WS68a12925e4b0cb2d1eedc1fe.html

< 上一篇

西北大學成立新學院

暑期紅色文旅熱度持續攀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