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科交叉和地域特色優勢推動當代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建構 西北大學哲學系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 陸航)12月16日,西北大學哲學系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在西北大學長安校區舉行。西北大學哲學系原系主任申仲英,西北大學黨委書記蔣林,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賴紹聰同眾多系友代表和學院師生代表200余人參加會議。與會嘉賓共同為“陜西省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西北大學實踐哲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西北大學東西方哲學研究所”“西北大學外國哲學研究中心”揭牌。

學科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依托,是科學研究的源泉,是社會服務的基石,是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載體,被稱為高校發展的龍頭、主線。一部學科史,如同一面鏡子,全景式地折射出大學改革、建設與發展的歷史,所彰顯的則是一代一代學人踐行使命與勇擔重任的奮斗軌跡。蔣林在致辭中回顧了百年來西北大學哲學系的發展歷程,肯定了一代代西大學人彰顯哲學學科價值、引領學術文化風氣、擔當國家民族發展大任的開拓精神和辦學追求。他介紹,西北大學雖然歷經了繁復的變遷,但西大學人始終將哲學學科作為綜合性大學得以存續的根基,始終在追尋和彰顯哲學學科的價值和意義。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學校依托綜合學科優勢,不斷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在先秦儒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等方面,開拓了具有陜西氣派、西大特色的中國哲學文化研究新境界,產生了享譽海內外的“侯外廬學派”。近年來,哲學學院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分析哲學研究、實踐哲學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等領域取得長足發展,并不斷推進哲學、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專業的交叉融合。蔣林表示,作為西北大學辦學歷史最悠久、學脈積淀最為深厚的學科之一,哲學學科應有更高的自覺、更大的自信、更強的擔當,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努力構建高水平有特色的哲學學科,為中華文明、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傳承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中國現代學術的興起,與政治轉型同步。在古今中西激蕩之中,近代中國學者立足不同主張,開始了現代知識體系建構的歷程。從新文化運動到20世紀20年代的科玄之爭、30年代的全盤西化和中國本位之爭,現代學術逐漸開花結果,誕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產生了一批有體系性的學術成果。西北大學哲學學科萌芽于清末陜西大學堂,開端于民國元年的國立西北大學。發端于1902年陜西大學堂“性理格致門”的西北大學哲學學科,正式設立于1912年的西北大學“哲學科”,不僅是我國西北地區設立最早的哲學學科,而且是與北京大學“哲學門”同年而設的我國最早的哲學學科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西北大學哲學學科亦隨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此期間,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侯外廬出任西北大學校長,對西北大學哲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基本理論、中國哲學與思想等領域,西北大學走在了全國前列。改革開放以來, 西北大學成為全國最早恢復哲學專業、本科招生、哲學系的高校之一,哲學學科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形成了中、西、馬彼此助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良好局面,西北大學哲學學科在百余年深厚積淀的基礎上正迎來跨步向前的繁榮發展時期。

西北大學哲學學科的歷史,反映了中華民族和中國現代哲學的百年滄桑與歷史軌跡。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趙敦華在致辭中表示,西北大學哲學系走過的一百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小步,卻是中國哲學轉型的一大步。希望西北大學哲學學院與中國哲學共進、與民族智慧同在、與人類文明共行。

西北大學哲學系成立百年來,為國家的教育發展、科學進步和文化傳承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主任陳建洪在致辭中提出,西北大學哲學學科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學校始終支持哲學學科發展,彰顯百年風格。陜西省哲學學會會長曹飛表示,西北大學哲學系作為省內哲學教學研究的重鎮,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相信西北大學哲學學院將以本次慶典為契機,秉承百年辦學的優良傳統,不斷開拓創新,為陜西乃至全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百余年的發展歷程,西北大學哲學學科辦學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學科交叉優勢,二是地域特色。哲學在人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的交叉中開展研究,在國內有巨大影響的中國思想史“侯外廬學派”,有著史學與哲學交叉的優勢;宗教學在歷史、哲學、文學領域進行交叉研究;科學技術哲學在哲學、經濟管理、科技史領域開展交叉研究;美學在哲學、文學、藝術學領域實現交叉。在哲學學科內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也具有交叉會通的歷史和趨勢。十三朝古都——西安,文脈厚密之地——關中,絲綢之路的主道——大西北,成為影響人才培養和學科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中國哲學尤其是關學、西北宗教成為重要的聚焦點,西北大學專門成立了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關學研究院、玄奘研究院等研究機構,不斷產生地區性乃至全國性的影響,成為西北大學哲學學科曾經綿延之所在和未來發展之成長點,也成為老莊哲學文化節、關中哲學文化考察、終南宗教文化考察等人才培養方式以及關學校地合作的重要資源。

“西大哲學在百余年的傳承中逐漸凝聚形成緊密契合地域歷史文化和卓力開展學科交叉融合的鮮明特色和優勢。中國哲學、宗教學、倫理學、美學研究密切關聯著古都西安、關中文化圈、西北歷史和絲綢之路,而科學技術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研究則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管理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領域緊密地交叉融合。張豈之先生引領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申仲英、張富昌先生引領的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李西彥、周樹志先生引領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彭樹智、高揚先生引領的宗教學研究,都長期處于中國哲學界的前列。”西北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張學廣系統回顧了西大哲學輝煌曲折的發展歷程,詳細介紹了西大哲學取得的歷史成就,誠摯感謝為西大哲學殫精竭慮的前輩學人。張學廣表示,面對先輩們所作出的學術貢獻和振興西大哲學的遠景目標,既感到沉甸甸的責任,又充滿著必勝信心。知識體系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核心內涵,是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基礎。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思考并解答時代所提出的問題,是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在西北大學哲學系成立一百周年的歷史性時刻,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西北大學哲學學人艱苦奮斗的不屈精神,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和地域特色優勢,乘著新時代的東風,科學回答時代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及時總結新的生動實踐,以學科交叉和地域特色優勢推動當代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建構,真正辦好西北大學哲學學科。

原文鏈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2/t20231219_5718575.shtml

< 上一篇

西北大學主辦的“比較考古學:全球視野與前沿方法”學術研討會在西安開幕

首屆西北大學中國文旅融合發展論壇暨絲綢之路經濟帶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研討會召開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