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構建新時代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 ——第三屆長安非洲論壇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 陸航 實習記者 楊非非)12月9日,第三屆長安非洲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非洲研究、區域與國別研究和政治與國際關系研究領域的百余名專家學者,聚焦新時代中非合作的機遇挑戰和理論實踐開展學術交流探討,共同為推進新時代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建言獻策,推動構建新時代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陸航/攝

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中國非洲研究院副院長王林聰,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呂建榮,中國前駐盧旺達、摩洛哥王國大使孫樹忠參加會議開幕式并致辭。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曹若男主持會議開幕式。

南非是重要的非洲國家之一,中南(非)之間具有良好的傳統友誼。南非是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最早的非洲國家,是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最早的非洲國家。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上海師范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張忠祥指出,中南(非)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取得矚目成就,政治互信不斷提升,中南務實合作發展迅速,中南兩國不斷擴展擴寬人文交流方式,在國際事務上密切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當前,中南(非)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面臨一定挑戰:一是在政治領域,非國大在國內支持率持續下降,對中南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平穩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二是在經濟領域,中南雙邊貿易存在不平衡問題;三是在安全領域,近年南非治安問題嚴峻,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人到南非開展經貿活動的積極性。張忠祥認為,深化中南(非)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要堅持在政治方面繼續加強中南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在經濟領域深化在貿易、投資、基礎設施等傳統領域的合作,拓展中南在數字經濟、綠色低碳、職業教育等新興領域的合作,重點助力南非解決電力危機,繼續深化中南人文交流,繼續在國際事務上加強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民族國家建設是指打破國內各地區、族體間的壁壘,建立健全全國集中、統一的國家權力系統,建立發展統一的國民經濟和商品市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與傳播統一的語言以及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現代化的統一文化模式。以埃及為民族國家建設的對象,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中國亞非學會常務理事、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關系研究》主編余建華認為,前赴后繼的現代化探索實踐始終是貫穿埃及近現代以來的主題主線。從政治現代化與民主轉型的角度來說,軍人政治與威權統治的結合埋藏著巨大的制度隱患與治理困境,埃及政治轉型的突破口應聚焦于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余建華指出,埃及獨特的地緣戰略位置和多重身份屬性,以及中埃雙方源遠流長的文明交往和深厚兄弟情誼,使埃及成為中國在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戰略伙伴。中埃兩國戰略合作具有典范標桿與引領意義,期待中埃戰略合作伙伴朝著構建中埃命運共同體目標共同發力,將雙邊關系打造成中非、中阿命運共同體先行先試的樣板。

作為世界礦產資源寶庫、世界新興市場、聯合國票倉,非洲是人類良治的一面鏡子。基于區域國別研究視角,中國亞非學會秘書長、中國非洲研究院《中國非洲學刊》常務副主編吳傳華認為,深化新時代中國非洲研究,首先要加強對非洲歷史的研究,不斷推出客觀、公正、全面、系統、科學的學術研究成果,以此打破西方學術話語權,樹立中國學術話語權。其次,新時代中非關系研究具有廣闊前景和重要意義:在政治上,非洲對我們倡導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在經濟上,非洲對我們倡導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上,非洲對我們倡導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安全上,非洲對我們倡導踐行全球安全倡議,堅決維護我國海外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上,非洲對我們倡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共同應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具有重要意義;在情感上,非洲對我們倡導踐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全面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再次,需要加強對非洲未來的研究。最后,需要加強對非洲的基礎理論、政策應用研究。

現代化是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以東北非國家為分析對象,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所長張振克指出,東北非國家農業占主導地位,基礎設施落后,國家治理能力不足,無力改變發展現狀。東北非國家現代化發展面臨發展不均衡、經濟對外依附性強、沖突制約國家發展、區域一體化發展滯后、工業化緩慢等困境與短板,經濟社會發展表現出國內族群矛盾持續、國家之間沖突多發、族群社會結構根深蒂固并不斷加強、難民問題、農民與牧民身份等多重慣性。在張振克看來,東北非國家依然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可以在投資驅動發展、國際發展合作、能力提升與投資環境改善等方面尋求轉型發展驅動方式。

會議專題報告環節還就非洲安全風險、中非共同體建設、區域國別學研究等進行了主題分享。針對莫桑比克北部安全風險的成因,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西亞非洲》常務副主編安春英認為,政治治理被邊緣化是莫桑比克北部安全風險的主要成因,經濟增長低迷是莫桑比克北部安全風險形成的“震蕩源”,“伊斯蘭國”的擴展滲透與外溢是莫桑比克北部安全風險形成的重要因素。基于幾內亞 KOBA 農場案例的分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海江波對中非共同體建設提出三點研究建議:一是加強對如何提升非洲國家自養能力的研究;二是加強對如何增強非洲國家自強能力的研究;三是加強對如何實現非洲國家融合能力的研究。在梳理區域國別學的外部環境、文獻綜述、政策導向、學科構建與創新的基礎上,華中農業大學特聘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工作室首席專家、武漢大學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區域國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王戰認為,區域國別學可以圍繞重大議題、核心議題、突發事件、戰略要地和國際組織進行目標聚焦,在厘清學術分類與教學科目,明晰二級學科方向等方面取得學科突破。

本次會議為期一天,與會學者還圍繞“新時代中非合作的機遇與挑戰”“非洲知識生產、現代性與民族國家構建”“非洲安全治理與國際關系”等問題開展了交流探討。

會議由中國亞非學會、西北大學主辦,西北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區域國別學院)、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西安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非洲研究中心、陜西師范大學“一帶一路”文化研究院、西安翻譯學院非洲研究中心、西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協辦。

原文鏈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2/t20231212_5705508.shtml

< 上一篇

第三屆長安非洲論壇在西安舉行

第三屆長安非洲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辦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