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教授劉池陽:“改造盆地”的“基業之金”

1987年,順利獲得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以下簡稱青年基金)項目后,當時還是青年教師的西北大學教授劉池陽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之旅,踏遍青山、探賾索微,在盆地構造和油氣勘探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創新性提出古、今柴達木盆地及其演化和油氣聚集規律,開創了原盆恢復研究之先河,為研究區和同類盆地油氣勘探指明了方向。

歷險阿爾金山

地質科學是實踐的科學、發現的科學,搞油氣地質研究注定不可“坐而論道”,必須要深入盆地和山區進行野外考察和油田現場研究。1989年8月,劉池陽和同伴搭上西去的列車,到柴達木盆地進行野外考察。

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這里人煙稀少、氣候惡劣,進行科考和勘探要經受各種嚴峻考驗。

有一次,劉池陽和司機準備穿過阿爾金山,直達塔里木盆地進行科考。然而,阿爾金山脈山高谷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隨著越野車艱難地爬升,山路越來越陡、山風越來越大,加之高原缺氧、行動困難,直到晚上10點多,他們才走出大山,進入塔里木盆地東緣。沒想到山盆過渡大斜坡地帶橫溝眾多、滾石遍地,他們只能繞道上游通過。車難行、路難辨,數次迷路,大家腸饑口渴、累困交加,直到次日凌晨4點,才發現前面有一線燈光。后來得知,他們在兜兜轉轉中,竟走到了塔里木盆地東緣的米蘭小鎮(《西游記》中女兒國的原型)。

柴達木盆地晝夜溫差極大,在野外無取暖條件,過夜非常危險。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一大早見他們單車出行、徹夜未歸,就上報石油管理局請求救援。局里派出兩輛車進山尋找,一直找到晚上10點仍未見人影。在救援人員做好第二天增援、分兩路進山尋找的準備后,劉池陽他們風塵仆仆地回來了。就這樣,白天置身荒野,晚上埋頭研究,劉池陽像上滿發條的時鐘,不知疲倦地工作。

“劉池陽在青海油田基地從事研究近3年,每天除三餐及睡覺時間,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晚上幾座辦公樓漆黑一片,只有兩三個窗戶透出燈光。他所在的辦公樓與我所在的辦公樓遙遙相對,平常較少見面,只有晚間辦公室窗戶的燈光亮起來,才知道彼此都在辦公室忙碌……”在青海油田研究院地球物理專家、高級工程師王明儒的一篇回憶文章中,清晰地記錄了劉池陽當時的工作狀態。

開拓新疆域

青年基金項目執行期間,劉池陽在柴達木盆地和青海油田度過了380多天,其中野外考察就有120多天。他三上昆侖、四進祁連、十三次登上阿爾金山,兩次不同路線橫穿阿爾金山脈,經柴達木盆地到塔里木盆地。他詳細考察了盆地中新生代典型剖面和盆地內外有關地質現象,行程1.5萬公里,采集巖石標本2000多公斤,拍攝上千張照片,查閱了50多本相關論著、100多部科研報告和上千篇論文,統計了青海石油管理局30多年來積累的1萬余個重礦物樣品和20多萬份數據,完成200多幅圖件的編制。

劉池陽“踏遍青山”的干勁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他以大量重礦物資料為依據,在對多種資料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首次有依據地全面重構了柴達木盆地的古沉積邊界,得出“第三紀早期湖盆相當廣闊(約20多萬平方公里)”的結論。隨后他又對這一古沉積邊界進行了逐步分割、縮小,使之演化到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紀早期,湖盆的輪廓才得以顯現。在第三紀早期,盆地西部地區一直處于盆地中心,其沉積邊界遠遠超出現在邊界。對此,劉池陽在研究基礎上確定了盆地周緣三大山系——祁漫塔格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的隆起時限。

劉池陽在柴達木盆地及鄰區地質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為盆地演化階段的劃分提供了新的依據和內容,為進一步研究盆地奠定了基礎,也為該區油氣勘探指明了方向。此研究在方法上有獨創性,在國內外同類研究中尚無先例。

劉池陽根據多種資料論證了柴達木盆地存在主要控制油氣分布的南北向古構造帶。這一發現對盆地構造演化研究和油氣聚集規律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他還從古構造恢復和動態演化兩方面,歷史性地論述了盆地的構造演化,第一次提出剪切變形強烈和遞進變形是盆地西部地區構造演化的兩大特點,也是柴達木盆地與我國西北諸內陸盆地顯著不同之處,因而具有獨特、優越的成油條件和廣闊的成油前景。

近30多年來的油氣勘探和地質研究,驗證了該成果的主要結論,其創新理論得到廣泛應用,并被顯著的油氣勘探成效所證明。劉池陽關于柴達木盆地原盆恢復和構造研究、油氣成藏條件的論斷后來被其他地質學家的研究結果驗證;柴西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的論斷也被青海油田近年來發現的多個大油田和日產千噸油井證實。相關成果在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上,開創了原盆恢復研究之先河,拉開了新世紀以來改造型盆地研究的序幕。

此后,劉池陽又在改造型盆地形成演化與油氣賦存—成藏理論、技術方法體系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其青年基金項目主題是“盆地內剪切平移運動(剪切走滑運動)”,當時因不易識別、研究難度大,對這一運動的普遍性尚有質疑。近年來,隨著三維地震勘探的開展,地質學家們已在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等盆地內部發現了較普遍的斷裂走滑構造,以及與該構造相關的順北大油田和多口千噸高產井,相關內容也成為我國油氣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重大攻關方向。

他先后成功組織了3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其中兩次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羌塘盆地。他對青藏高原及主要盆地構造特征全面系統的研究報告,對油氣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對青藏高原大型古油藏的實際考察,對西藏經濟發展及我國新世紀油氣勘探、油氣格局更趨合理和能源接替等均有深遠意義。2005年,劉池陽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青藏高原構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油氣遠景評價”項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多地過中秋

“我所開展的野外考察,幾乎遍及中國主要含油氣盆地和周鄰山系。”劉池陽說。青年基金項目執行期間,他連續3年國慶節和中秋節都在青海油田度過。在過去35年里,這種情況幾乎成為劉池陽科研生涯的常態。因為暑期是野外考察的黃金時段,又沒有授課任務,所以劉池陽的暑假和“雙節”基本都獻給了科考。長慶油田、玉門油田、二連油田、華北油田、大港油田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對此,劉池陽認為應歸因于對科學研究的敬畏、求真和愛好。“心存敬畏,就會兢兢業業、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劉池陽說,“求真和愛好會讓人熱愛自己的事業,樂在其中、樂此不疲、甘于寂寞、享受孤獨。”這既是他35年的科研生涯常態,也是我國廣大地質科研工作者的常態。

對“基業之金”的期望

完成青年基金項目后,劉池陽又承擔了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和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他主持的國家“973”項目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為第一完成人)。

“在項目和人才評審過程中,科學基金在‘揚科學家之長’方面做得非常充分,在國內堪稱最佳。”劉池陽說,“然而,每個人都是社會的成員之一,科學家也免不了有一定局限,逃脫不了人情關系、突破不了專業限制等,這可能會影響高層次項目和人才的遴選。”因此,他建議從評審結果不佳的項目中,選出一些“誤判”案例給予其“復活”的機會。“或可以請無利害關系的專家,對部分落選項目‘回頭看’,也不失為一種評判評審質量的有效手段”。

在采訪結束前,劉池陽強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基業之金”,青年基金是青年宏偉事業的“基石之金”。他衷心希望廣大青年科學家能充分利用好自然科學基金這一平臺。

原文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7/370448.shtm?bsh_bid=5788652765

< 上一篇

圓科技之夢|陜西首個省級青少年高校科學營西北大學分營開營~

2022年法國漢語教師暑期研修班圓滿結業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