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是“取其能廣博瞻望”,顏師古在《漢書》注中認為,這是漢武帝對“博望侯”張騫博聞多見,才廣識遠的恰當肯定。誠然,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的絲綢之路,不僅為古代亞歐人民架起了一座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更是連接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時至今日,這位“絲綢之路”開拓者的精神依然不斷地被后人以各種形式詮釋、豐富和升華。
抗戰時期,國立西北聯大(西北大學的前身)歷史系考古委員會對張騫墓進行了迄今為止唯一一次正式發掘,并成為師生們祭奠民族英雄,體驗忠于民族、鑿空開拓、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的基地。同時,這也成為西北聯大—西北大學考古學科的發祥地。
張騫為什么要出使西域?抗戰期發掘張騫墓有哪些特殊意義?當下,西北大學又是如何傳承“博望”精神呢?
張騫走出國門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縣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尋找被匈奴驅逐西遷的大月氏人,希望能夠說服他們返回故土與漢王朝一起,共同夾擊匈奴。雖然這個目的最終沒有實現,但是張騫的西域之行,聯絡了當時西域53國,徹底打通了橫跨中亞、西亞的陸路交通,成為古代歷史上歷程最長的國際性貿易通道。
從此,張騫在先后20余年里,不遠萬里,將中國先進的文化和養蠶、繅絲、冶鐵、瓷器、造紙、農業技術,通過這條“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播到西域各國,同時又將西域的良馬、駱駝、樂器、魔術乃至佛教文化帶回中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
千百年來,在張騫開辟的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通過對話和交流共同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可以說,張騫對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傳播做出了前無古人的貢獻。張騫因病去世后被送回故鄉城固安葬。
彰顯民族精神
張騫墓位于城固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博望鎮饒家營村。《史記·衛青列傳》載:“將軍張騫,為大行而卒,冢在漢中。”
1938年,正值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由西安遷至漢中城固不到半年(1938年3月16日正式遷離西安)的國立西北聯大歷史系考古委員會(以下簡稱考古委員會),因“地鄰名跡”“考古探求,責無旁貸”的使命擔當,在“西北考古第一人”黃文弼的號召和主持下,積極組織師生調查研究漢中地區文物古跡,其中包括張騫、蕭何、樊噲、李固墓以及勉縣諸葛亮墓的民間石刻、褒城石門等。
在調查文物古跡的過程中,考古委員會發現張騫墓被嚴重盜掘,墓前石刻也陷入地下。為保護珍貴文物,決定對漢“博望侯”張騫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和增修,這也是迄今對張騫墓唯一一次正式發掘。
在考古發掘之前,考古委員會就明確表示張騫“開拓疆土、溝通文化、四裔尊崇、萬世瞻仰”,是我國著名民族英雄;之所以選擇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發掘張騫墓,其目標之一就是彰顯張騫作為民族精神的意義,并懇請城固縣政府發布告示,禁止私人挖掘張騫墓;同時鄭重承諾“將來搜求如有所得,即當逐一整理,設法仍歸地方保護。”
通過墓葬出土實物以及史料中關于張騫墓的記載,考古委員會最終認定該墓葬確系漢“博望侯”張騫之墓,并在張騫墓前刻立了《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這通至今仍矗立在張騫墓左側的石碑,既是一座考古論證碑,又是一座抗戰勵志碑;既追述了盛世英雄的煌煌偉業,又抒寫了知識分子心系民族安危的家國情懷。
在張騫墓發掘、修繕完成后,西北聯大還多次舉辦面向師生和公眾的展覽,同時組織學生開展對張騫墓的祭掃活動,用張騫代表的民族精神激勵中華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提高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如今,已得到妥善保管的張騫墓,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遺址點構成,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墓區還修建了門樓、獻殿,蒼松翠柏環繞,至今仍然發揮著振興民族精神、宣傳對外開放的教育作用。
甘做“博望”傳人
抗戰時期對張騫墓的考古,并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發掘研究,而是全程貫穿了保護管理、社會傳承的科學理念,可以說,今天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倡導的文化遺產價值認知、保護、傳承“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在當時已出現雛形。自此,西北大學考古學科與絲綢之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騫歷盡千辛萬苦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大月氏聯合夾擊匈奴。兩千年以后,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及其團隊,像張騫出使西域一樣也是以尋找大月氏為目標。據考證,大月氏所統治的區域正是在撒馬爾罕以南等地區。
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王建新及其團隊從河西走廊一路追尋月氏人遷徙的足跡到撒馬爾罕,最終確認《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遺存,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高校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情懷。
為了激勵更多的青年才俊能像博望侯張騫那樣以科學的思維、精神和態度上下求索、開拓創新,西大文化遺產學院研究生自主籌辦了“博望青年論壇”,目前已經連續舉辦了兩屆,通過開展多領域、多維度的學術交流,論壇為培養考古青年人才和展示新時代青年考古學子形象,做出了新貢獻。
(參考資料: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11月,姚遠《西北大學對漢博望侯張騫墓的發掘與增修》;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新疆師范大學黃文弼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黃文弼與絲綢之路》。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Ebptt7QtqupPXnH6lbQ_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