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中亞考古繪制天山地區古代人類遺傳圖譜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組織專家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相關項目進行項目結題綜合績效評價,由西北大學承擔的“天山地區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項目經專家組討論評議,順利通過綜合績效評估,這是我國團隊首次主導開展國外區域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

該項目聚焦“天山地區不同文化人群的遺傳特點和相互關系”這一關鍵科學問題,以古基因組學研究為重點,結合考古學研究和國際合作,在解析天山沿線不同文化人群遺傳特點及繪制天山地區古人群遺傳演化圖譜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經專家組討論評議認為,該項目“以高水平成果達到預期目標”“在填補古基因組信息缺環及演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體現出創新性,帶來許多此前未發現的新證據,重塑對天山地區古人群演化過程的新認識”。

天山廊道作為連通東西方文化與人群交流的重要通道,其沿線不同考古學文化遺存下人群的形成特點和遺傳關系一直所知甚少。該項目由西北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的分子古生物學研究團隊與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文化遺產學院王建新教授研究團隊聯合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

項目自2017年11月啟動實施以來,研究團隊通力協作,深度融合團隊成員多學科融合研究優勢,在天山東西部考古調查發掘與人群遺傳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與外方合作單位合作展開境外考古調查,項目團隊在天山西部地區古代月氏、貴霜、康居等文化遺存的識別與確認上取得重要進展。

進一步的古DNA分析研究表明月氏與貴霜人群之間有密切互動,證實烏茲別克斯坦是人群遷徙交流的活躍區,且自青銅至鐵器時代呈現增強趨勢。這是我國團隊首次主導開展國外區域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系統揭示出烏茲別克斯坦人群自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的遺傳結構與遺傳連續性,為進一步理解天山東西部以至歐亞大陸東西部人群的遷徙與融合歷史提供重要遺傳學證據。

項目團隊在天山東部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碳14測年、同位素分析、古基因組捕獲測序等)對東天山40多處遺址的人骨樣本展開研究,尤其通過直接獲取東西天山自青銅時代至歷史時期人群的數百例線粒體和核基因組數據,填補相關時間和區域的人類古基因組空白。在核基因組研究時,發現東天山新疆西北部青銅時代早期人群已經顯示出本地塔里木盆地古人群和多種周邊人群遺傳成分融合的特征;不同聚居地人群間的高度流動性和互動性,形成現今新疆人群的遺傳結構。

從總體上看,項目基于獲取的考古新資料與豐富遺傳學數據,取得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發表學術論文25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高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科學闡釋天山沿線文化與人群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提供重要依據,進一步明確絲綢之路在東西天山相關人群互動融合與文化交流互鑒中發揮重要作用。

原文鏈接:

陜西省文物局:http://wwj.shaanxi.gov.cn/sy/dtyw/dsdt/202206/t20220614_2224576.html

文物陜西:https://mp.weixin.qq.com/s/tUeDvWewqTP1XtiHF7ejHA

陜西畫報:http://m.sxnpn.com/pages/news/detail?id=1928

中國文化傳媒網:https://www.ccdy.cn/portal/detail?id=f9b4e6db-31c1-4c37-9f48-495516156d11

華商報:https://www.huashangtop.com/topi/1/228880.html?2039090516=


< 上一篇

西北大學中亞考古與人群演化研究新進展:用古基因組數據繪制天山地區古代人類遺傳圖譜

文物 | 西北大學成立陜西考古博物館志愿服務隊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