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大學號”動車 溫暖開向學子家

1月24日凌晨4點30分,西北大學哲學學院一年級本科生孫新陽拖著早已打包好的行李,走出了位于長安校區的17號宿舍樓,在宿舍封閉28天的他正式踏上了回家過年的旅程。幾天前,他還在擔心大學的第一個新年可能無法和家鄉江蘇揚州的親人一起過。

大寒剛過,前兩天下的雪仍舊覆在校園的草坪和松樹上,空氣中懸著一層白霜。此時,本該靜謐的校園燈火閃耀,環道上井然停泊的20多輛大巴車排成了一條百余米的鋼鐵長龍。這些發往西安北站、西安站、咸陽國際機場和西安南站的專車都掛著“決戰時疫,攜手并肩,回家過年,一路平安”等橫幅。孫新陽在學生志愿者的帶領下登上了5點出發去西安北站的大巴車。

大巴車行駛在寬闊馬路上,城市還沒有完全蘇醒。孫新陽乘坐的車不到六點便到了西安北站。穿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和駐站老師已經高舉著牌子在停車點迎候他。志愿者領著他從下車點徑直走到進站口,交接給車站工作人員。車站工作人員幫他取了車票,送到候車廳。他乘坐的G1918次在六個半小時后順利抵達江蘇揚州北站。西北大學已經與揚州北站工作人員和孫新陽家人溝通好出站和接站細節。

下午5點,孫新陽回到了舒適溫暖的家,在返鄉小程序上填寫了相關信息,向學校報告了到家消息。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中,他每天都要向學校打卡健康信息。

在1月19日接到陜西省教育廳放假批復的當天晚上,西北大學立即按下學生離校“快進鍵”,疫情防控工作專班人員、輔導員、志愿者等各類人員迅速集結,爭分奪秒投入到崗位工作中。

化工學院教師黨員志愿者王向旭當天下午至次日凌晨的工作內容是這樣的:17:00至18:30,參加學工干部離校方案研討會,協調閉環送站車輛;19:00—21:00,參加疫情防控專班專題會議,研討返家注意事項,商定防疫細節;21:30—22:30,隨值班的校黨委副書記張清和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常江巡查校園,詳細了解學生離校門禁安排;23:00—2:10,參加疫情防控專班專題會議,根據學工干部收集上來的第一批離校學生信息,進行車輛調度、人員分配、預案推演,最終確定1月20日學生離校具體實施方案;6:00,開車護送1名家住內蒙古的學生到西安南站乘車。

7點,太白校區第一輛大巴車整裝待發。校黨委書記王亞杰來到車上,為同學們一一發放裝著口罩、面包、泡面、牛奶等的禮包,他對同學們說:“開心激動的時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還是路上做好防護、注意安全,把安全和平安帶給家人是最大的年禮!”校長郭立宏則守候在長安校區發車點,反復叮嚀同學們全程帶好口罩,提醒保管好離校返家證明、核酸檢測報告、學生證等,到家后要及時向輔導員和老師報告平安……他向每一輛車揮手告別,目送駛出校園。

家住榆林市的生命科學學院學生楊惠然說:“早上六點半的時候,老師開著私家車把我從校門口送到高鐵站,到站后志愿者及工作人員為我指引方向,僅半天時間,我就已經順利平安地回到了家中,我感覺整個過程都被學校好好保護著!”

為了順利實現目標,讓同學們都出得了校門、到得了車站、進得了家門,西北大學打破常規模式下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重構和優化已經運轉一個多月的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疫情防控工作專班、疫情防控辦公室等各方力量,重新組建離校轉運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信息統計組、學生轉運組、咨詢服務組、志愿服務組、秩序維持組、車輛調度消殺與保障組、防疫物資保障組等8個專項工作組,各組配足骨干人員、明確基本職責、清晰工作流程,充分發揮目標導向、扁平管理、協調聯動的工作效能。

2.6萬多名學生分布在全校24個院系中,一項非常基礎而至關重要的工作是按照家庭所在地和出發時間對所有學生進行重新組合。學校開發了“點對點閉環統計小程序”,借助技術手段將繁瑣易錯且動態更新的信息統計工作變得簡單可控。

從16日開始,學校以區縣為單位建立省內學生返鄉群,以地市為單位建立省外學生返鄉群,每個微信群、QQ群都有指定輔導員負責,返鄉學生、校內相關老師、家鄉政府人員納入一個群,群內時時發布車輛開行狀態、防疫政策動態和學生動態。各區縣汽車陸續開進校園,各專業學生順次登車離校,既不用人等車,也不用車等人,流程的銜接像兩個齒輪緊緊咬合在一起。

西安疫情暴發以來,西北大學一直與屬地政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三校區所在的長安、碑林、蓮湖區,在全員核酸檢測、醫護人員支援、集中隔離學生安置、通行證件辦理、放假方案批復、學生返鄉證明開具、行前臨時核酸檢測等各個方面,對學校給予了充分的支持。

1月22日,西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澳大利亞籍學生張水木回到了位于廣州市白云區的家,疫情下的國際學生返鄉政策和流程與普通學生相比更顯復雜。在他離校前,國際學生輔導員詳細了解了廣州市、白云區以及張水木所住小區三級防疫政策,在各項條件都符合防疫規定的情況為他辦理了各項證明,發放了“愛心防疫包”,和漢語教師一起開車送至機場。但是和張水木不同的是,他的大多數國際同學今年將留在西安度過寒假。

和國際教育學院相似,全校24個院系都在學校返鄉方案指導下差異化制定了符合學院實際工作策略。學校則主要扮演統籌協調、示范牽引角色,用力用情為院系精準施策、主動作為站臺鼓勁。

地質學系提出“四錯”換“三心”工作法,即“錯趨勢、錯層次、錯時段、錯高峰”,確保“返途順心、留校安心、家長放心”。醫學院對在附屬醫院實習的臨床專業學生專事專辦,和附屬醫院攜手打通學生返鄉通道。食品學院組建了“學工干部+學生干部”信息管理隊伍,時時在線解決學生返家過程中遇到的大小問題。藝術學院以返鄉和抗疫為主題創作百余件書法、繪畫、動漫、海報作品,以“藝”抗“疫”……

實踐證明,在很多急難險重的問題面前,院系往往能夠做出更加迅速的反應、更合實際的應對和更具情懷的行動。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杰曾將學校綜合改革的思路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假如學校是一輛列車,那么僅僅把校級層面作為車頭、作為動力源,是不夠的。我們的綜合改革就是要改變學校發展的動力結構,讓原來牽引式的列車,變成動車組,讓每節車廂,也就是每個學院都成為動力源,節節發力。”

原文鏈接: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201/30/WS61f5ed65a3107be497a04b38.html

< 上一篇

【踔厲奮發向未來】西北大學新春祝福

西北大學紀委專題傳達學習中央紀委和省紀委六次全會精神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