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全國疫情呈現多點發生、局部暴發態勢,對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提出了新的挑戰,亟需推動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轉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應推動應急管理工作重點向凝聚多元協同共治力量、完善行政應急處置規則、搭建數據集成共享平臺和打造決策服務科技智庫四個維度施力,構建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與專業化的應急管理現代化模式。
【關鍵詞】突發疫情應急管理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當前,全國疫情呈現多點發生、局部暴發態勢,南京、杭州、西安等地陸續遭受疫情侵襲,威脅著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也對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提出了新的挑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亟需推動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轉型,提高應急管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與專業化水平。
社會動員:凝聚多元協同共治力量
疫情爆發的破壞性、疫情傳播的隱匿性、疫情防控的復雜性對我國傳統的科層制治理結構提出了挑戰,因此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下,需要發揮在職黨員、老黨員、社區精英、志愿者、樓門院長、小巷管家等各類群防群控力量的作用,構建黨建引領、全民參與的扁平化治理結構,凝聚多元協同共治力量,合力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第一,落實在職黨員“雙報到”機制。黨的領導是抗擊疫情堅強的戰斗堡壘,而區域化黨建是將政治優勢轉化為實際治理效能的關鍵舉措,其中要重點調動在職黨員的參與積極性。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要健全激勵獎懲機制,將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指標,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社區黨組織要健全統籌協調機制,積極聯絡駐地單位黨組織,同時綜合考慮各單位的業務專長、黨員數量、區域分布等因素,統籌安排下沉黨員的分工與協作方式,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第二,利用社區精英的魅力型權威。馬克斯·韋伯認為擁有魅力型權威的新型精英是一個抱有內在使命感、責任感的“職業政治家”階層,他們借助自身的超凡品質而躍身于公民大眾之上并引領大眾,尤其可以憑借其演說天賦產生巨大的號召力。城鄉社區作為疫情防控的主陣地,在疫情爆發過程中承擔著監督群眾居家隔離、組織群眾核酸采樣等諸多需要群眾配合的任務,對社區管理者的領導控制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在居民群眾中聲望較高的社區精英可以利用自身魅力權威起到重要的行動號召作用,通過非正式策略實現防疫目標。
第三,完善社區志愿服務體系。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社區居民自治本位擁有天然的“交集”,是社區疫情防控的精神內核,為全民戰疫提供了內在動力。社區應引入志愿積分管理、“時間銀行”等治理模式,激勵居民用志愿服務換取生活物資、娛樂服務等,激發居民參與熱情。同時,加強志愿者的服務技能培訓,提升服務的專業性和針對性,充分發揮志愿者的服務效能。通過志愿服務營造人人奉獻、共同抗疫的社區氛圍,通過志愿服務傳遞社區溫暖。
法治規約:完善行政應急處置規則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在疫情突然大規模爆發的應急狀態中,對政府治理韌性帶來極大的挑戰,防控形勢越是緊迫,越是需要加強行政應急法治,提升依法防控能力,使政府阻斷疫情的應急處置措施處于法治的規約之下。
第一,健全應急法律規范,推動行政應急有法可依。從法治政府“有法可依”的角度來看,健全應急治理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基礎環節。一方面,應抓緊出臺《緊急狀態法》,當前憲法中對行政緊急權做出了規定,但對于授權程序、緊急狀態的標準條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程序、緊急狀態與突發事件的區別與關系等基本問題尚未作出明確規定,亟需填補行政應急的法理依據空白;另一方面,應制定《突發事件應對法》實施細則,現行應急法律規范價值理性大于工具理性,指導意義較強而可操作性較弱,各省、市、區政府應盡快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實施細則,對應急資金保障、職能部門職責分工、應急物資保障、應急宣傳教育等關鍵環節與程序做出精細化部署,提高法律規范的應用價值。
第二,強化應急法治思維,推動行政應急執法必嚴。從法治政府“執法必嚴”的角度來看,行政應急行為的突發性、緊迫性、高壓性對行政公務人員的應急法治思維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應急法律規范的實際執行成效決定著應急法律規范能否在與突發情況主觀治理的博弈中勝出。首先,加強應急法律規范的深入學習,為應對突發事件奠定法律知識基礎。其次,要加強科學化、專業化、規范化的應急法治思維培育與訓練體系,通過情景訓練、危機應對演習等手段,提升應急法律知識運用能力。
第三,完善應急監督體系,推動行政應急違法必究。從法治政府“違法必究”的角度來看,完善透明的監督機制可以有效保障地方政府切實履責。一方面,權力機關應設立突發事件應急監督委員會,行政機關根據授權制定出針對突發事件的行政法規以及所實施的具體行政應急措施,并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綠色通道”報監督委員會進行備案。另一方面,強化公民與新聞媒體監督,新聞媒體要在第一時間真實報道當地突發事件的實際情況和政府作為,公民通過相應渠道反饋民意民聲。最后,增強司法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要對行政應急自由裁量權進行審查,同時對行政應急中的瀆職犯罪行為予以嚴厲懲治。
科技賦能:搭建數據集成共享平臺
在數字社會背景下,疫情暴發產生數據量、數據種類和為防控疫情而需要的數據量是巨大的,且大范圍的防疫工作對大數據服務提出的需求也是多樣而復雜的,對應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挑戰。亟需拓展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場景,充分挖掘潛藏的數字治理優勢,搭建數據集成共享平臺,以科技賦能推動應急管理向數字化轉型,提升疫情防控決策韌性、精準性和敏捷性。
第一,挖掘數據資源的治理價值。當前,各地方大數據資源管理部門已基本建成了政府治理的基礎數據庫,為應對突發疫情提供了豐富“原生”的數據資源,亟需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分析優勢,對數據進行有效清洗和挖掘,讓數據跑贏病毒,減輕流調人員的工作壓力,形成對病毒傳播規律和發展態勢、防控薄弱點、指揮調度效能等關鍵任務的系統性分析,提升政府通信協同能力和指揮決策能力,提高應急決策的科學性和時效性。如基于衛健、交通、工信等部門的數據查找密切接觸者、利用大數據優化醫療緊缺物資的生產組織與調度工作等。
第二,搭建數據共享的協同平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數量龐大的防疫工作人員往往隸屬于不同區域、不同部門、不同層級,信息溝通網絡橫縱交織,極易使決策層面對海量不同面向甚至彼此矛盾的碎片信息,影響指揮調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應持續優化和完善數據共享協同機制,健全利益協調機制、資源共享機制、有序參與機制以及監督問責機制等,通過對工作流程和不同部門需求的協同分析,“擠出”不合理和無效的信息共享需求,篩選出有效信息助力多主體有效參與。
第三,確保數據共享安全。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孤島”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數據泄露風險,應制定數據安全共享機制和數據安全管理規范,設計漏洞監測與修復、涉密信息脫敏、抵御網絡黑客攻擊等信息安全防御體系,健全共享中的數據加密、備份、授權驗證機制,注意大數據脫敏,落實信息安全風控機制,確保數據共享平臺高效、安全、平穩運行。
專業輔助:打造決策服務科技智庫
科學技術是抗擊疫情的關鍵利器,疫情防控中的應急決策需要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相關專家學者的專業優勢,打造決策服務的科技智庫,智庫從解決現實問題出發,聚焦疫情防控中的政策應對和趨勢研判,利用大數據監測、調查研究等科學方法,開展相關研究,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號脈把關、建言獻策。
第一,科學研判疫情防控形勢。智庫通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多媒體平臺,收集、整理匯總疫情防控工作動態,做好疫情防控與社會治理的經驗總結,最快、最準地掌握數據信息,并通過“會商”機制,對當日情況做出研判,識別在疫情防控方面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提出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第二,堅守輿論主陣地。積極組織和動員智庫專家發揮學術專業優勢,在媒體上發表專題文章,組織智庫專家通過大眾傳媒、“云端”講座、新媒體傳播等方式,解讀并宣傳政府疫情防控政策,回應社會需求,引導社會輿論,緩解社會公眾焦慮。在復雜輿論場景中,肩負社會責任,提升自身輿論監督能力,把握好“媒體失語”和“媒體越位”之間的平衡,真實并全面反映民生困難、傳達市民心聲,關注現實問題。
第三,重視物資供應風控。應急物資穩定供應是居家隔離時期保障居民生活平穩有序的關鍵,而物流運輸是物資供應的中間環節,也是容易感染疫情的高風險環節。為此,科技智庫需要精準識別運輸風險,統籌安排物流公司、物流車輛、配送員、配送時間、配送路線、配送費用等,做到閉環管理、責任到人。科學編制簡明易懂的“無接觸”配送操作手冊,并根據物資配送過程中的不同主體,分別編制商家版、配送員版、社區版、居民版手冊,明確物資配送各環節人員的具體操作方式,確保運輸過程零接觸、零風險。
(作者分別為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2021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重點智庫研究項目“數字賦能政府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 :2021ZD1048)、2021年度陜西省社科類基本民生保障和基層社會治理重大項目“城鄉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治理能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1HZ095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充分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特色和優勢 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人民日報》,2019年12月1日。
②李玉禎、楊足儀:《魅力型權威真有魅力嗎?——馬克斯·韋伯的政治權威思想探微》,《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③陳偉:《疫情防控實踐中的大數據體系建設》,《人民論壇》,2020年第8期。
原文鏈接:http://www.rmlt.com.cn/2022/0106/6369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