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西北大學教授彭樹智先生長期從事中東南亞史、世界現代史、國際共運史和史學理論研究,他提出的“文明交往論”,是當代中國世界歷史研究的重大理論成果之一。12月18日,由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主辦的“文明交往與世界歷史研究”彭樹智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線上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9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新時代需要新史學
彭樹智先生的文明交往論,同吳于廑先生提出的世界史縱橫發展整體史觀,羅榮渠和錢乘旦教授提出的現代化史觀,被學界稱為中國世界史理論研究的三大創新史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于沛表示,中國的世界歷史研究,要建立在對當代中國和世界一系列復雜問題的思考上。彭樹智教授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指導,通過歷史的實證研究,特別是對中東史研究,和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交往研究,提出“文明交往論”。這是當代中國世界歷史研究的重大理論成果之一。交往是人的社會存在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人類的交往是伴隨著生產力同步發展的歷史過程,因而是歷史交往的過程。從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的“世界歷史性”交往,克服了“狹隘地域”的局限,同時使生活在狹隘地域中的人擴大世界歷史性的視野。只有“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個人所代替,現實生活中的人的自由和發展才有可能。文明交往因社會歷史狀況錯綜復雜而在形式上表現為多種多樣。文明交往所倡導的是不同文明的共存、共處和在平等公平的基礎上共同發展,是對不同文明的感性同情、理性探索和深刻理解。彭樹智教授的研究走出近代,告別對西方學術的“模仿”和“跟跑”,實現了理論、歷史和現實的邏輯的辯證統一。于沛認為,新時代需要新史學,中國世界史研究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我們需要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更加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統領世界史研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文明互鑒是文明交往的本質。文明交往是對文明互鑒思想的精辟闡釋?!敝袊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王林聰研究員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最高目標就是達到各國間“民心相通”,其途徑就是文明交往。同樣,文明交往思想也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前提。我們要以文明交往思想的科學論述反駁西方“文明沖突論”和“文明優越論”之謬誤。彭樹智先生創造性提出了“文明交往論”這一具有中國標識的重要思想和理論,為推動我國中東研究和世界史研究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拔拿鹘煌摗苯沂玖宋拿饕蚪煌纬珊桶l展,分析了文明交往的形態和方式,論述了文明力和生產力的關系及作用,總結了文明交往的規律和特點。今天,當我們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于變革和動蕩交織的時期,世界向何處去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如何塑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世界的前途和人類發展的走向如何?文明對話和文明交往是人類超越沖突和對抗、實現平等和共同發展與繁榮的唯一途徑,只有如此,人類才能持久發展,才能和平相處。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郭小凌將湯因比的文明交往說與彭樹智先生的文明交往論對比,彰顯了彭樹智先生的文明交往論對國際學術界的重大影響。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志強以歐洲文明視閾中的拜占庭歷史與文化為個案,探討了文明交往論對破除“西方中心論”的理論意義。鄭州大學副校長、鄭州大學亞洲研究院教授張倩紅通過閱讀2021年彭樹智新出版的《京隱述作集》,分享了對文明交往語境下人格自覺的感悟。
我國的國別區域學起步較晚?!拔拿鹘煌摗薄⒈容^政治學、發展經濟學和新中國外交理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國別區域學的四個支撐理論,為其可持續發展建立了基礎。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主任、北京語言大學中東學院院長羅林教授認為,文明交往論向度下的整體觀將為中國的國別區域學指明方向。“文明交往論”是21世紀以來學術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政治學、哲學、宗教學、民族學、語言學和文學等學科均有這一重要議題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國別區域學的重要支撐理論之一。當前,國際社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同文明之間和相同文明內部的交往更加頻繁,人類的活動范圍更具有世界性,世界歷史呈現出新的特征。“文明交往論”對當今世界格局的調整不僅具有很強的解釋力,而且為化危機育新機、于變局開新局提供了理論支持。
堅持唯物史觀
彭樹智先生大量文明交往的案例取自中東。中東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各種文明在這里交匯、碰撞、融合,中東歷史的發展就是文明交往的過程。因此,文明交往理論很能說明和解釋中東上千年歷史發展。云南大學前副校長、云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肖憲說,彭樹智先生在近三四十年的學術時間中,主要研究中東史,但是在世界史諸多領域,如國際共運史、東方民族主義史、世界近現代史和南亞史中也頗有建樹。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彭樹智先生提出的“文明交往理論”適用范圍并不局限于中東,但在中東最為典型。
“交往”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范疇。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郭小凌說,在《文明交往論》中,彭樹智先生系統闡述了文明交往論的理論要點,包括人類文明交往的基礎,文明交往的趨向、基本內容、基本形式、重要因素、基本屬性、基本鏈條、總特點,特別說明了自己所持文明交往論的思想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是受馬恩所述“一切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這句話的啟發。這樣,彭樹智先生就把自己的文明交往論置于唯物史觀的基石之上,不是與唯物史觀相生相克的、標新立異的解釋體系,而是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繼承與發展的產物。彭樹智先生的文明交往論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認識文明史的新視角,而且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在21世紀最初二十年的世界歷史中,文明之間的沖突已不是亨廷頓的主觀臆想,也不是歷史的陳跡,而是當今國際政治舞臺上的現實,是百年未有之變局的一種體現。
“20世紀是歷史巨變的世紀。20世紀有五大歷史性事件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這五大事件分別是兩次世界大戰和歷經半個世紀的冷戰;世界殖民帝國體系的解體和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社會主義的發展、曲折和變革;世界現代化的歷史新進程;全球化、信息化、現代科技和知識經濟的流變。從文明交往的角度上說,這五大歷史性事變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規模宏大的文明交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郭長剛教授認為,世界殖民帝國體系的解體和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社會主義的發展、曲折和變革深刻彰顯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福山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大肆鼓吹“歷史的終結”??蓺v史事實早已證明西方模式不是解決任何問題的“靈丹妙藥”,效仿西方模式的發展中國家都出現了各種問題。社會主義制度使得自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以來,對抗這一體系的全球力量首次形成了另外一種體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西方新自由主義的應對已然失敗。反觀地處世界東方的中國,卻“風景這邊獨好”,面對各種全球危機和挑戰,中國不僅行穩致遠,而且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發展。這個大變局除了世界格局的變化之外,更是意識形態格局之變,發展模式(多樣性)之變,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的“交往互動”的變化。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白建才教授探討了彭樹智先生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批判。
學風和精神激勵后學
“從事歷史科學的任何一個專業,都必須有歷史哲學的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具備廣博和深遠的歷史洞察力,這種洞察力表現在選擇課題方面,就是選擇那些值得深入研究、具有發展前途的研究方向與課題的冷靜分析與辨別能力。彭樹智先生將選題上升到科學的鑒賞力,實際上反映了他對歷史研究中哲學思辨素養的重視?!蔽鞅贝髮W中東研究所教授王鐵錚說,彭樹智先生注重對具體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分析,提出宏觀、中觀和微觀,層次和類型分析,縱橫和互為比較等歷史研究方法。彭樹智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擔任西北大學文博學院院長時,提出“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八字學風,彭樹智先生認為,從求學治學的角度看,勤奮是基礎,嚴謹是要求,求實是原則,創新是方向。這種學風又貫穿著三種基本精神:即獻身、科學和進取精神,這種學風和精神構成了先生學術研究的原動力,并使他的探索和研究達到了人們難以企及的高度和深度。
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是人化自然、自然化人的社會文明交往史。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受著自然規律的制約。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彭樹智先生同時從歷史學的視角關注生態問題。在對生態文明的探討中,彭樹智先生對中東地區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索。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黃民興說,彭樹智先生在對文明交往的研究中,把生態文明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彭樹智先生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多維互動中積極、良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形態。它的基礎為環境資源的承載力,它要求實行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它旨在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從根本上說,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文明交往互動規律而建構的科學和自覺的文明形態。它的特征自覺,不僅是理論上、科學上的自覺,還必須有整體上和實踐上動態發展的自覺。彭樹智先生有關生態文明的理論是在總結馬克思和恩格斯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同時吸收了西方歷史學和生態學領域學者的有關理論。他涉及了現代生態學、詩意自然、生態倫理、倫理正義等諸多領域和問題,尤其是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環境問題。彭樹智先生從生態文明理論到具體的個案研究,從古代的生態環境到今天的生態問題,全方位地探討了中東的生態文明問題,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有關問題奠定了基礎。
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振磊介紹,西北大學中東所成立于1964年。早在1986年就獲批中東?南亞博士點?,F設有世界史一級學科博士點,入選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國家民委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一系列高級別科研平臺。以中東所為龍頭的世界史學科,形成了以中東研究為中心,以北非、中亞和南亞為側翼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布局。彭樹智先生曾擔任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文博學院院長、中東研究所所長,現任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名譽所長。從提出“歷史交往”概念到形成“文明交往”史觀直至系統提出“文明自覺”的史學理論,彭樹智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人類文明交往的探索,為探討人類自然史和世界文明史的演變與發展尋找一條新的路徑,有著重大的學術意義和影響。在我國對外交往中強調不同文明“平等對話”和“交流互鑒”的當下,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sjs/sjs_xsdt/202112/t20211224_53849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