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舉辦“地球生命共同體學科群研究計劃”學術論壇

為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的主旨講話精神,10月21日,以“共生·共建·共贏”為主題的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地球生命共同體學科群研究計劃”學術論壇在太白校區博望報告廳召開。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主任陳富林出席會議并作主旨報告,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李保國、岳明、沈立新、趙宇瑋、陳協群教授應邀作學術報告,醫學院院長趙鋼主持會議。

陳富林指出,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21年10月12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上發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主旨講話,為推進和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供了理論指引,為構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藍圖擘畫了新愿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倡議的提出必將推動生物與環境、人與生物、人與環境相關學科群的發展。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學科特色明顯,科研實力突出,依托生物學、生態學、醫學等學科,搭建“生物與醫學”學科群,積極推動“生物生態”“醫藥衛生”及“食品安全”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充分整合集成現有資源,重組凝練新的學科生長點,圍繞學科建平臺,立足平臺育團隊,培育出標志性重大創新成果。

李保國教授就動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作相關報告,介紹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服務功能,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也是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具體實踐;岳明教授圍繞生態多樣性保護作主題報告,介紹了近年來生態學科圍繞秦巴山區和黃土高原,聚焦保護生態學和恢復生態學,為地方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保護開展的具體工作;沈立新教授在主題報告中介紹了微生物學科在微生物采油、病原微生物耐藥及致病機制、微生物降解重金屬污染及真菌毒素微生物體內降解等方面的工作;趙宇瑋教授作植物多樣性保護主題報告,講解了相關團隊在微藻脂質代謝機理及生物能源開發和能源植物生物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工作進展;陳協群教授從醫學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出發,介紹了腸道微生態多樣性與平衡,闡述了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學術報告后,在現場師生的見證下,與會專家共同按下啟動鍵,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地球生命共同體學科群研究計劃”正式啟動。

本次學術論壇旨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緊抓國家“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歷史機遇,依托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現有科研平臺和學科方向,多學科、多角度,大平臺、大交叉,發揮學科集群效應,打造一批高水平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球生命共同體研究團隊,培育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保護和研究人才隊伍,通過啟動“地球生命共同體學科群研究計劃”,制定西北大學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規劃,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發出西大聲音,貢獻西大智慧,提出西大方案。

構建地球命運共同體我們在行動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依托生物學、生態學、醫學等學科,一直以來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保護,構建生物與環境、人與生物、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命運共同體。

在植物學方向,西北大學植物研究團隊聚焦我國秦嶺及周邊地區資源植物和珍稀瀕危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形成機制,在該地區物種遺傳多樣性的形成式樣、物種間系統發育進化關系、生物地理學以及物種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機制、植物遺傳譜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團隊結合多類型分子標記測序構建了中國分布櫟屬物種的系統發育關系和世系多樣化模型,為櫟屬物種的經典分類學提供分子遺傳學支撐;揭示了絞股藍多倍體的起源機制,并發現橫斷山脈東緣為絞股藍植物多倍化和遺傳演化的核心發源地;利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解析了羌活屬、華山松等珍稀瀕危和關鍵植物類群物種遺傳多樣性形成的式樣和機理,為珍稀瀕危物種的科學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使用全基因測序組裝注釋分析及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方法闡明了核桃楸基因家族演化和其抗線蟲病潛在的分子基礎;首次對我國特有的第三紀孑遺植物癭椒樹(Tapiscia sinensis)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該植物群體遺傳結構和性別連鎖候選基因,研究成果對相關植物的繁育體系進化和保護遺傳學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公布了大量秦嶺珍稀瀕危植物的葉綠體全基因組數據,如:太白龍膽(Gentiana apiata)、太白菊(Aster flaccidus)、太白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等,這些遺傳基因資源為秦嶺物種基因庫的構建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為植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動物方向,西北大學李保國教授領銜的動物生態和保護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西北秦嶺珍稀瀕危動物的研究,主要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進行保護生物學、行為生態學和動物適應研究。系統闡明了金絲猴對于寒溫帶氣候的適應機制,首次提出了亞洲起源說-聚合學說,全面揭示了金絲猴致瀕及種群穩定機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為野生動物保護開創了新道路,并且聯合陜西省動物研究所林麝養殖與繁育團隊在瀕危動物林麝的野化放歸方面取得的關鍵技術突破。在陜西寧陜縣境內首次成功野化放歸林麝,并進行科研監測,目前放歸的至少有8只已經健康生存一年以上并產仔繁育后代。此次野化放歸的成功在瀕危動物繁育與放歸種群復狀研究領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蘇曉紅教授和邢連喜教授在白蟻的品級分化和適應機制研究,尤其工蟻生殖可塑性調控方面獲得了系統性原創成果;服務社會開展城市白蟻防治和長效管理;積極控制城市有害昆蟲,保護人居生態環境。譚江麗教授開展的膜翅目胡蜂科系統分類研究在全國獨樹一幟,通過研究,使我國長期落后的胡蜂分類與世界接軌;研究組還將研究成果服務社會,為襲人胡蜂的災害防控提供理論指導;此外研究組在膜翅目褶翅蜂科,冠蜂科的多樣性研究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劉揚副教授團隊致力于中國及周邊傳粉甲蟲——花蚤的研究,團隊編寫了世界首個花蚤名錄,對現有的花蚤化石標本進行了初步的整理本,團隊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鞘翅目昆蟲系統化進化關系,研究成果在insects等雜志發表;同時與其他單位合作開展昆蟲多樣性考察、檢疫昆蟲的鑒定及農林害蟲的基礎防治工作。微生物方向,由西北大學陳富林教授領銜的油田微生物團隊,經過十余年的理論和現場應用研究,在微生物采油和油田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研究工作揭示了注水開發后的低滲透油田豐富的微生物多樣性,成功研制出采油工程菌和復合微生物采油體系,生物表面活性劑鼠李糖脂工業化生產達國內外最高水平,展示了微生物采油技術的巨大潛力;該研究獲得2017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及2015年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梁海華、沈立新教授的病原微生物團隊,通過對病原微生物的分子耐藥及致病機制研究,發現了新的毒性、耐藥相關基因,并基于此篩選了秦巴山區藥用植物資源的活性抑菌成分和作用機制,為病原微生物耐藥性和致病性降低提出新的思路和發現新的作用機制的先導化合物,從病原微生物的耐藥傳播及感染蔓延控制、維護生物安全和人類健康角度,體現了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貢獻;該研究獲得2011年陜西省高等學校科技一等獎。趙宇瑋教授團隊在微藻脂質代謝機理及生物能源開發、微藻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質的合成機制,微藻生物固碳及污水處理、微藻基因工程改造和能源植物生物技術改造等方面開展工作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張珺副教授在重金屬污染環境脅迫下的微生物多樣性變化及銻降解關鍵菌群資源的挖掘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銻污染顯著降低環境中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并改變其組成的現象,篩選獲得多株課快速、高效去除水體中的銻耐銻硫酸鹽還原菌(SRB),展示了微生物重金屬污染控制的良好前景。薛姣副教授通過對生物能源新型原料微藻的脂質合成及代謝機制深入研究,發現了脂質累積新的關鍵節點及靶標,基因編輯獲得了生長快、抗逆性強、脂質及高價值活性物質含量顯著提高的轉基因藻株,提升了對微藻脂質積累機理的認知,為推動微藻資源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新的思路。

在生態學方向,岳明教授帶領的植物生理生態學團隊長期致力于秦巴山區和黃土高原植物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恢復研究工作,在全球變化生態學、植被群落的構建與生物多樣性維持、植物種內、種間相互作用等幾個研究方向成果顯著,研究成果系統闡明了UV-B輻射的生態學與植物生物學效應及修復機制、秦嶺和黃土高原植被群落的構建與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及其驅動因素,為秦巴山區和黃土高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育以及植被恢復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團隊近年來先后在黃土高原子午嶺和秦嶺皇冠山建立森林固定大樣地,并納入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用于開展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的長期監測,未來該監測平臺數據集成必將為秦嶺和黃土高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

醫學方面,嚴健教授團隊利用系統生物學方法解析復雜疾病遺傳風險的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正刊上;李錚教授開發的用于檢測腫瘤的糖生物學芯片成功完成了技術轉化;在學校防治新冠肺炎緊急科研專項引導基金支持下,統籌優勢資源組建協同創新團隊,成功開發檢測試劑盒、相關醫療藥品和消毒用品等用于防疫一線,獲得時任省委書記胡和平的肯定和勉勵。崔亞麗教授、戴鵬高教授團隊分別開發出了新冠檢測試劑盒;徐勇勇教授當選陜西省新冠疫情流調的首席專家,為科學預測疫情發展趨勢提供數據支持;趙鋼教授的“丁苯肽對腦卒中二級預防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成功獲得了石藥集團真實世界藥物的臨床試驗研究項目支持。

原文鏈接:https://3g.k.sohu.com/t/n562792146?serialId=46d631d3a201d419136f5c2da2df6722&showType=&sf_a=weixin

< 上一篇

殘特奧會硬地滾球項目在西北大學開賽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舉辦“地球生命共同體學科群研究計劃”學術論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