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絲路精神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6月15日,由國家留學基金委主辦、陜西省教育廳指導,西北大學承辦的“感知中國——向先賢看齊·絲路考古十年” 活動在西安舉行。來自西北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長安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4所高校19個國家的40余名國際學生,通過聽專題報告、參觀博物館、進行學術交流和體驗拓片制作,領略絲路文明和歷史文化對今天世界和平發展的貢獻,更加堅定了秉承絲路精神,立足學習與科研,爭做中外文化交流路上的“追夢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

活動期間,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西北大學黨委宣傳部記者李琛分別作了“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和“奔跑在絲綢之路上的追夢人”的專題報告。他們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中亞考古隊沿著張騫出使西域的足跡,將尋找古代月氏人的文化遺存、探索絲路沿線人群遷徙交流歷史進程的學術探索,以及開啟的全新研究領域和獲得的豐碩成果。

王建新教授領銜的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由8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骨干教師、12名學生組成,吸收國內外19家合作單位59名成員先后參與。 20年來,他們用不懼艱辛的穩健腳步丈量著絲綢之路,用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尋找歷史印記,用尊重包容的品格架起絲路文明對話的橋梁。

——2009年,王建新帶領考古隊沿著張騫的足跡,從新疆一路考察到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這是中國考古學家首次進入中亞。

——2015年,中亞聯合考古隊對撒扎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并且探索形成了“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的研究模式。

——2017年5月,考古隊在拜松河邊發現了拉巴特墓地,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兩年后,發掘成果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引起當地公眾、國際學術界以及全球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得到烏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的關注,他對中烏聯合考古隊的工作給予了熱情的贊許。

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亞考古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這些階段性的研究成果,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對國際學術界的一些流行觀點甚至寫入教科書的結論提出挑戰,從而獲得了不容忽視的學術話語權。

自從10年前走進烏茲別克斯坦,中亞考古隊就尊重當地國情民情,創立和推行了人才培養、遺址保護、考古發掘三結合的工作模式。在發掘過程中,考古隊毫無保留地向烏方人員傳授知識和技術,為該國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2018年考古隊在拉巴特發掘時,費爾干納大學二年級學生馬娜利用暑假時間參與了一座墓葬的發掘。考古隊的老師手把手教她發掘。她與隊員們一起,頂著太陽暴曬,跪在墓坑邊用竹簽和刷子把板灰一點點清出來。在她準備返校前,考古隊按照標準支付給她工資,但她堅決不要,說“來這里就是為了學習,跟中國老師學了很多學問,這比金子還珍貴!”

“咱們不能在中亞進行掠奪式考古,只索取考古資料,不保護文物?!蓖踅ㄐ陆洺8嬲]大家??脊抨牭陌l掘現場一開始就邊發掘邊保護。在撒扎干發掘工地,考古隊建立了保護板房,并安裝了中國自主研發的環境檢測和安防監控系統。考古挖掘結束之后,以負責任的態度又把所有探方全部回填。

2017年7月18日晚7點20分,考古隊巴里坤駐地的西側民房突然燃起大火。在消防車趕到前的40分鐘里,20多個平均年齡不足25歲的考古隊員與當地哈薩克族居民齊心協力滅火。直到大火被趕來的消防車徹底撲滅,大家才陸續回到了駐地,又開始了手頭發掘資料的分類整理工作。

民族融合、民心相通,不僅僅是團隊的理念,更是他們的一言一行。中亞考古隊是文化的使者,在學術交流和與當地人民交往中,播撒著友誼的種子。

報告結束后,與會學生們參觀了西北大學博物館,并赴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進行實地學習與考察,體驗瓦當拓片技術。在交流討論環節,烏茲別克斯坦籍國際學生蘇河、比龍分別結合自身研究方向,線上分享了他們的考古工作經歷和學術研究進展,以及在西北大學學到的嚴謹的治學理念和獨特的科研方法。

參加本次活動的許多國際學生表示,“感知中國”不僅讓自己深刻感受到考古工作的魅力和意義,了解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在實踐中提出的“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論,打破了學術界長久以來“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的論斷,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亞考古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脊抨犔剿骺偨Y出了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遺址的分布規律,及其和巖畫、墓葬同時存在的特征,形成了聚落、巖畫和墓葬“三位一體”綜合研究方法,這些成果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

原文鏈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06/t20210617_5340954.shtml

< 上一篇

“Perceiving China” activity undertaken by Northwest University

西北大學再現“學霸寢室” 5個寢室19名女生全部進入名校讀研

下一篇 >